全球制造業中心的三次變遷及其成因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范圍內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三次制造業中心的變遷:英國→美國→日本→中國。
第一次在20世紀初,英國將部分“過剩產能”向美國轉移,全球制造業中心由英國轉移到了美國;第二次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形成了日本這個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和德國這個新的制造業副中心;第三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由于四小龍體量較小,未能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第四次在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逐漸成為了第四個全球制造業中心。
這三次全球制造業中心的遷移主要是由土地、勞動力、稅收等綜合成本降低和規?;a效率提升來推動的。具體來看:美國:創新生產組織模式,實現低成本的規?;a。美國承接全球產能轉移、實現制造業崛起主要得益于美國在制造端、產品端上的全面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在泰勒科學管理指引下產生的工業流水線。以福特汽車為代表,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大范圍推廣,使得大規模批量生產得以實現。除了能攤薄固定成本,也使大量工程師聚集在一起搞技術研發,極大推動了科技創新。而當時英國工廠的組織形態相對傳統,中小作坊是英國社會的最愛,但這類企業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成體系的研發創新。
制造業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和應用,讓美國成為了全球制造業第一次遷移的贏家。日本、德國:打造協作體系,以規?;a附加值高的單品冠軍,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在執行復興歐洲、日本的產業規劃中,讓德國和日本優先發展鋼鐵、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但是,德日兩國不愿接受這個產業安排,如果被動接受低端制造業的轉移,在未來工業競爭中將永遠跑輸美國。此后,德國和日本不僅重點發展了汽車、機械、電子等高價值出口產業,更重要的是,以高效完備的國家工業協作體系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
為什么德國和日本能夠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小企業群?德國將此稱為“隱形冠軍企業”,日本將此稱為“微小的世界頂尖企業”。德國和日本的產業結構越來越精細化,很多公司幾十年只研究一種零件,只做一個產品,做到世界聞名,效益非常好。他們制造的產品,是基于自己看準的市場而磨煉出的獨有技術,這些“隱形冠軍企業”不追求做大,而是力求成為具有某種世界第一的“唯一企業”。德國、日本的基礎工業技術世界領先,這是兩國在全球制造業第二次大遷移中脫穎而出的最重要原因。
中國:憑借大國之利,打造完整工業體系,以產業網絡化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大陸真正開始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應該是在2000年之后。目前,廣為人知的BAT,以及硬件制造相關的海爾、聯想、華為、中興、小米、富士康等廠商和品牌逐漸成熟,中國制造業已然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能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產品的龐大體系。這個體系在2013年9月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中首度被統稱為“紅色供應鏈”。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利潤率整體上仍比較低,但體系優勢已經形成。
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