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成企業陷入招工難,如今的制造業,人都去哪兒了?
近年來,在我國用工市場上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招工難和找工作難了。而明明我國有那么多人口,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并沒有大幅度減少,為什么制造業總是在說招工難呢?難的到底是啥,制造業“三難”之下,年輕人去哪兒了?
制造業招工有哪兒“三難”,為什么總缺人?
首先,其實都誤會了一個點,那就是我國制造業目前確實存在招工難的情況,但是真正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在之前《人民日報》的一份調查中顯示,我國有高達73%的企業都面臨招工難,尤其是技術型人才的缺乏。
其次,曾經我國的人口紅利早已經在向人才紅利轉變,不論是低端制造業的轉移和升級,還是高端制造業的崛起,其背后真正缺乏的都是技術型人才。
所以,我國制造業的“三難”,嚴格來說應該是對于制造業人才的找不到、招不來以及留不住。一方面,專業技術數量本就稀缺,另一方面專業技術也很難招來,即使招來了也很難留得住。
制造業的人才“三難”下,年輕人哪兒了?
第一、人們就業觀念的改變。曾經的年輕人是以進工廠為榮,如今的年輕人卻是一進工廠為恥。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自然也就不會選擇向技術人員方向發展。即使說,可以進廠學習培養,但是年輕人連進場都不進,又怎么去培養發展呢。
再進一步,就算年輕人進來了,一個技術人人才往往需要數年時間的學習,這樣的一個過程多數年輕人也會選擇放棄。
第二、制造業工資收入與生活成本的不匹配。近年來,隨著房價和物價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也面臨著很大的人工工作壓力。提升人員工資固然可以留住人才,但是一些工廠企業又不能夠承受得起這樣的人工成本。
如此一來,制造業人才自然也就慢慢流入了更加高薪的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在這些行業各種加班掙錢。
第三、新生態職業的吸引力更強。與制造業招工難最鮮明的對比,就是我國不斷在增加的送外賣和送快遞人員。根據相關的數據報告也顯示,如今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了送外賣和送快遞的主力軍。
面臨自由和高薪并存的行業吸引力,向往自由的年輕人自然會選擇這兩個行業,在2021年我國外賣員人數已經突破700萬,而快遞員人數更是突破了1000萬人。
2021年國外的一份研究數據顯示,每安裝一個機器人就會減少1.6崗位,預計到2030年全球制造業崗位將會減少2000萬之多。
一邊是智能化的加速,一邊是技術型人才的缺乏。對于如今的制造業來說,或許依然很多年輕人,但是更加需要的是高級技術人才,只是這樣的高級技術人才需要一定培養周期和篩選周期。而這樣的周期卻是多數年輕人不愿意接受的,畢竟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往往要更快!
本文系網絡轉載或改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